■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武佳
近日,在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海南華研膠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華研)的生產車間里,羅非魚魚鱗、鱈魚皮經生物酶解技術轉化為高附加值小分子肽。“這是‘環二肽’,我們去年底研發成功的,填補了國內保護腦神經、輔助睡眠的食品類二肽空白。” 海南華研常務副總經理劉賽賽手持這一粉末狀產品介紹。
這一小瓶科技粉末,可謂濃縮了海南華研20年深耕海洋生物資源、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歷程。
2005年,海南華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南華研前身)在海口落地生根。創始團隊敏銳地捕捉到海南得天獨厚的稟賦——豐饒的海洋資源。羅非魚、鱈魚等魚類資源豐富,其魚皮、魚鱗正是生產魚膠原蛋白肽的優質原料。劉賽賽說:“立足海南,原料優勢是我們發展的堅實根基。”
2015年,公司迎來關鍵躍升,整體改制為“海南華研膠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海南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同年,公司斥資建設了魚膠原蛋白肽產業化基地。兩條年產4500噸的現代化生產線、省級生物多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相繼落成,海南華研產能與研發實力實現質的飛躍。
近年來,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強勁東風為企業發展注入澎湃動力。劉賽賽說:“‘零關稅’等政策顯著降低了我們的進口設備與原料成本,極大提升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雙15%”稅收優惠及加工增值超30%內銷免關稅等政策,也為公司發展壯大、拓展市場提供了重要利好。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坦途。劉賽賽直言,海南華研曾面臨三重挑戰:在國內外品牌的激烈競爭中如何突圍?如何突破膠原蛋白肽高提取率與高純度的技術瓶頸?又該如何解決海洋生物開發領域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
“海南華研的破局之道,核心在于‘創新’。”劉賽賽介紹,面對技術高山,公司堅持每年將營收的8%至10%投向研發,構建起產學研網絡——攜手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南大學等聯合攻關。持續的投入結出碩果:公司掌握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尤其在精準控制酶解膠原蛋白分子量技術上國際領先。2024年,海南華研應用國際首創的流體固相熱環化技術成功研發“環二肽”,將生物活性肽的應用觸角延伸至神經健康領域。
市場拓展同樣銳意進取。海南華研通過“原料供應+OEM定制”雙軌并行的商業模式靈活出擊:既為全球食品飲料、美容護膚、醫療健康企業提供魚膠原蛋白肽、海參肽等核心原料,也提供配方設計、生產制備、包裝設計等全鏈條OEM服務,顯著降低下游客戶進入門檻,共同做大市場蛋糕。如今產品已遠銷日本、韓國、美國、泰國等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
在海南華研研發中心,針對“環二肽”的穩定性與細胞活性關系的體外評價實驗正在進行,這為探究其在功能性食品和靶向營養領域中的應用潛力提供了關鍵實驗依據。“人才優勢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劉賽賽介紹,公司30余人的研發團隊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比85%,有8名教授、博士,6名省級高層次人才。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公司實現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
膠原蛋白作為美容與健康領域的“明星成分”,近年來應用場景持續拓寬。小分子膠原蛋白肽正從傳統保健領域,悄然融入咖啡、乳制品等日常消費場景。劉賽賽敏銳地洞察著這一趨勢:“功能性需求升級與消費場景多元化,正是行業發展的澎湃動力。”
面向未來,海南華研將繼續以海南本土資源為根基,以科技創新為動力,錨定主業持續深耕。“我們將加速創新研發,不斷推出契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同時積極籌備,借助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劉賽賽表示。